当前位置:原创文学网>历史军事>混在抗战>第39章 历史随时在变?

第39章 历史随时在变? (1 / 3)

“你这招到底行不行,可别到时候赔了夫人又折兵……这可是二十万现大洋啊。”

汉语拼音推广大会没能再开下去。其实这个大会本来就不需要多少人,主要是几个大专院校的领导人凑到一起,发个倡导,然后再弄个计划交给政府,再请一些文化界的名人大师一起附和着倡议就行了,重点反倒是相关书籍的印刷和推广。只是这是一件盛事,自然而然地就吸引了许多文化界的名人,大家都不想错过,自然也就来了不少。而除此之外,叶元龙也想借着这个国府西迁,国家政治、经济、文化中心西移重庆的机会,成立一个文化区。

当然,这个文化区的概念也并不是叶元龙首先想到的,首倡者是他的前任,重庆大学第二任校长胡庶华。早在1936年,胡庶华就公开发表了《理想中的重庆文化区》一文,倡议在重庆市沙坪坝区建立文化区。文中说:“重庆市之应建立新文化区,其意义不仅在四川文化本身的发展,而尤关系于中华民族复兴的前途。”叶元龙接任后,正值日军大举侵华,**连连败退之际。面对日军的凶猛攻势,国府西迁,重庆襟江背岭,成为战时首都。而随着**的败退,中国、科学、艺术、教育、理论学术、经济等诸多领域的大师级人物,如郭沫若、冰心、巴金、老舍、臧克家、张伯苓、李四光、马寅初、阳翰笙、徐悲鸿、傅抱石、丰子恺等名扬中外的泰斗人物云集沙坪坝区……这个情景让叶元龙对成立文化区更加热心。在他看来,这个计划中的文化区,严格说来将不单是中国西部的文化中心,还将实际成为整个战时中国的文化中心。他希望到时在这个文化区内,各高校和文化科研机构文教科研资源可以整合利用,在团结统一、举国一致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中,将教育救国、科学救国、工业实业救国、乡村建设救国的热潮在文化区进行汇总,使这里的文化品位得以升华,促进中华民族现代精英文化和民族革命战争中大众文化的结合,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与西方先进文化的结合,进一步发展和继续“五四”新文化运动所开创的爱国民主、科学、进步的优秀传统。

所以,叶元龙在这个推广大会上下了大力气,召来了不知道多少人。刚刚结束的那场会议,其实只是个开头儿罢了。

不过这都跟秦卫无关。

在会场上跟段锡朋、傅斯年等人商量好,又委托他们去国外找关系之后,他就急呼呼地找了一个僻静地方,掏出了最近使用频繁的手机……他总觉得没底儿。

“二十万现大洋?不是只有三万法币的吗?……啧啧,看来搞教育就是来钱啊。”另一头儿的顾长钧惊讶于秦卫手里现金额的急速增长,忍不住感叹道。

“屁。你当这是你们那边儿呢?随便发点儿补习资料就是一大笔.”秦卫朝四周望了望,把手机放好,又掏出耳机戴上,“这是人家那些学者教授赔上老脸帮我要的。直接找戴笠要啊。你想想这是多大的礼!”

“什么礼不礼的?你给他们的才算是大礼呢,别说这些学者教授,就是让蒋介石亲自跑过来给你鞠躬都是应当的。”顾长钧道。

上一章目录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