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原创文学网>历史军事>当上部落首领后发现是在明朝>第443章:刘大夏的随时因革论

第443章:刘大夏的随时因革论 (1 / 4)

王阳明在历史上,堪称是一位特立独行的猛男子!

从他出生那一刻起,仿佛就注定了这个男人的不寻常。

他的出生带有神秘色彩,还违反了生物学规律!

根据记载,他的母亲怀孕十四个月才分娩,在他诞生之前,他的祖母又梦见天神衣绯玉,云中鼓吹,抱一赤子,从天而降,祖父遂为他取名为“云”,并给他居住的地方起名为“瑞云楼”。

他5岁仍不会说话,但已默记祖父所读过的书。有一高僧过其家,摸着他的头说“好个孩儿,可惜道破。”

祖父根据《论语・卫灵公》所云“知及之,仁不能守之,虽得之,必失之”,为他改名为“守仁”,随后他就开口说话了。

王阳明在五岁的时候,就带着这些神秘的光环,名声显于乡里。

十二岁时,正式就读私塾。十三岁,母亲郑氏去世。幼年丧母,这是王阳明早年的最大挫折之一。

但他并未因此消磨志气,心思也不同常人,一次与塾师先生讨论何为天下最要紧之事,他就不同凡俗,认为“科举并非第一等要紧事”,天下最要紧的是读书做一个圣贤的人。

当时朝政腐败、战乱四起,王阳明立志学好兵法,要为国效忠。

十五岁时就开始屡次上书皇帝,献策平定农民起义。同年,他出游居庸关、山海关一月之久,纵观塞外,那时已经有经略四方之志。

十七岁时,他跑到南昌,同诸养和之女诸氏履行婚约,可在结婚的当天,他闲逛中遇见一道士在那里打坐,他就向道士请教,道士给他讲了一回养生术,他便与道士相对静坐忘归,将娇妻忘在了闺房,直到第二天岳父才把他找回。

十八岁时,与夫人诸氏回到余姚,经过广信,王守仁拜谒娄谅,娄谅向他讲授“格物致知”之学。

王守仁甚喜,不走寻常路的他。通读朱熹的著作,开始思考宋儒所谓“物有表里精粗,一草一木皆具至理”的学问。

并下定决心要穷竹之理,一个人对着竹子“格”了七天七夜,屁的感悟没有,人却因此病倒。这让他对“格物”学说产生了怀疑之心,这个犯二行为,也给中国哲学史,留下来了著名的“守仁格竹”段子。

纵观王阳明的少年时期,都能从他身上看出一股子独特的气质。

他的思想转变和学问成就,却都将发生在这番贬谪龙场驿的时期。

之所以如此,就在于这两年,王阳明的人生遭逢的变数有些多,身体和精神上折磨,更加的锤炼了他。

他之前经历的二十余年的苦思,撞上自身之遭遇,才让他的思想在这两年渐渐飞跃,最终成就了龙场悟道。

而这个时空,黥人在沿海的影响无处不在,他难以避免的沾惹了一些。

上一章目录下一页